“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,‘一带一路’倡议的深入推进,我国在投资市场准入、国际贸易、建设工程、劳务用工、环境保护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纠纷和法律风险不断凸显。”在日前举办的第十四届外洽会跨境法律服务论坛上,深圳市前海“一带一路”法律服务联合会会长杜春表示。
中国现已是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,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。今年1月至4月,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340.7亿元,同比增长18.7%,其中对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地区投资777.7亿元,同比增长20.4%。对外投资呈现规模持续扩大、领域不断拓展、方式结构日益优化的特点。与此同时,由于共建各国国情不同,经济发展水平各异,政治体制、历史、文化、宗教等方面差别较大,不可避免对跨境投资和经贸合作带来一定的影响。
杜春表示,为有效解决企业对外投资与合作的合规问题和风险管控问题,确保投资的安全与顺利,“一带一路”相关企业可以对标国际经贸投资规则,充分调研掌握投资目的地的法治环境及文化差异。做好各种法律风险的预判与管控,除了加强法务及合规管理能力建设外,还应借力海内外专业法律服务力量优化风险防控体系。
国际法律服务市场的规范化也是企业成功出海的关键。在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才华看来,中方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、贸易规则谈判,充分发挥咨询和参谋作用,助力构建公正、合理、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。通过加强国际合作,不断积累法律服务合作经验,提升合作质量和水平,共同打造充满活力,有序竞争的国际法律服务市场。
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律师联盟秘书长康煜表示,法治作为共通的理念和规则,在深化各国合作交流,促进互信互惠中的作用日益凸显。建设覆盖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各国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务网络,健全跨境纠纷解决机制对于保障企业顺利出海,助力企业安全高效开展国际业务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深圳市企业合规协会会长王志乐认为,企业可以通过强化合规管理的方式,应对出海风险。合规管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遵规守法,而是企业自愿把遵守法律法规、实现合规承诺、遵循职业操守等合规义务,转化为日常的管理活动。保证企业上下全员参加、全业务流程控制、常态可持续,从而促进企业高质量“走出去”。
品诚梅森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伟表示,企业做海外投资并购时,经常会面临政府审查。现在海外审查呈现出范围越来越广、要求越来越严的趋势。如果企业不去完成申报,很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法律后果。企业应当提前深入研究相关国家的法律,自行评估风险,做好数据监测和收集,加强企业内部培训,明确各项业务申报节点与后果。同时,在应对审查过程中,要审视交易架构调整的可行性,合理安排交易进度和反向分手费,并做好谈判规划。审查应对结束后,企业要采取一些措施对企业内部合规工作做好监督和管理。
深圳国际仲裁院理事长沈四宝为企业布局“一带一路”建设提出三点建议:首先,企业出海要实力先行。不能为了出海而出海,要让自己的实力“走出去”,以应对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。其次,学会“在变局中求不变,在不稳定中求稳定”,对国际市场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判,提升法律应对本领,培养专业人才。最后,进一步优化法治思维,增强法律和商业之间的互动和融合。例如,完善企业自身章程,重视契约精神,拓展仲裁、调解等纠纷解决途径等。
来源:中国贸易报,记者:钱颜